随着金融行业数字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以及业务规模的持续扩张,传统集中式数据中心在容灾能力、服务连续性与数据安全方面的短板日益暴露。在监管机构持续强化对金融机构业务连续性管理的要求下,构建具备高度韧性与灵活调度能力的多地多中心架构,正成为银行业应对自然灾害、网络攻击等系统性风险的关键策略之一。
在此背景下,“单元化架构”应运而生,作为实现多地多活的核心技术路径。该方案通过统一的切分逻辑,打通应用层与数据层的边界,实现服务与数据的解耦与横向拆分,显著降低了跨地域调用延迟与同步成本,既提升了系统可用性,也为业务连续性提供了强力保障。目前,单元化架构已成为金融同业广泛采纳的主流实践,支撑着复杂业务的高可用运行。
在迈向多地多中心转型的道路上,金融机构面临以下六大核心挑战:
网络架构重构复杂
从集中式向分布式架构转型,涉及大量网络设备配置、协议适配和业务流重新规划,整体技术门槛高、改造周期长。
业务部署与流量调度难度大
单元化部署要求底层网络具备高可用、广覆盖的连接能力;同时,多中心间流量调度需实时感知链路质量、负载状态及资源占用情况,实现智能化决策与动态分发。
数据同步与一致性难保障
在多中心环境下,数据需实现实时或定时同步,确保一致性与完整性。然而,网络延迟、带宽瓶颈、冲突处理等问题常成为技术瓶颈。
安全与合规风险上升
多活架构下的数据流动更加频繁,导致数据暴露面扩大,需全面强化加密、防泄漏、防攻击机制以满足合规要求。
运维管理复杂度激增
多地部署带来多点运维,要求建设统一的监控、告警、审计体系,同时提升故障定位与恢复效率。
建设与运营成本高企
多中心方案对机房、设备、线路、安全设施的投入大,需在高可靠性与成本控制之间取得平衡。
在传统集中式数据库架构中,一旦主库发生故障,业务系统往往面临整体中断,故障半径大、恢复周期长。而在分布式数据库架构中,数据被拆分为多个分片独立运行,可有效控制故障影响范围,显著提升系统韧性。尤其是在采用一次性分片设计的场景中,可实现数据库升级过程中应用系统“零改造”接入,因而在区域银行中得到了广泛应用——目前已有超过90%的区域银行选择此路径作为核心系统架构演进的方向。
面向全国性银行业务多地分布、数据规模庞大、服务连续性要求极高的特点,“单元化架构”成为实现跨地域多活部署的关键技术路线。该模式通常采用“两地四中心”或“三地六中心”等部署架构,构建以单元为基础的业务隔离机制,每个单元内部的数据库系统可灵活选择集中式或分布式方案,以实现高可用、可扩展与数据安全的兼顾。
在此背景下,华讯银行多地多中心网络建设方案应运而生。该方案聚焦金融行业多活架构构建需求,提供从网络架构规划、数据库方案选型到系统实施部署的全生命周期服务。尤其在面对数据库多读多写、高并发访问等复杂场景下,方案可根据银行类型(如全国性银行或区域性银行)量身定制适配路径,兼顾技术先进性与落地可行性。
支撑业务敏捷部署与弹性伸缩:实现资源的弹性水平扩展,在应对新业务上线或流量洪峰时,可跨多中心快速调配与部署资源,有效规避单点瓶颈;其天然适配分布式架构的特性,支持服务按需部署于最优节点,显著提升系统响应新业务需求的速度与整体承载能力。
打造基于智能调度的灾备体系:构建多中心内外网智能DNS解析能力,为双活应用提供跨地域流量智能调度服务和IPV4/IPV6双栈服务,实现应用系统“同城双活+异地灾备”的立体化布局,显著提升业务连续性和灾难恢复水平。
支持多点接入优化用户体验:在用户集中区域部署多中心节点,依托智能路由将用户请求精准导向至时延最低的最近节点进行处理,大幅缩短访问延迟,有效提升交易速度与响应流畅度(如移动支付、在线交易等关键场景)。
多层次立体化容灾建设保障业务连续性,数据多中心备份和存储,降低因单点故障导致数据丢失的风险;
合理分配多中心业务流量,就近访问降低延迟,提升用户体验和响应速度。多地多中心的网络布局打破地域限制,实现金融服务的普惠化;
实现各中心资源充分利用,打破信息孤岛,促进各中心间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;
通过自动化运维工具实现多地多中心设备状态统一监控和管理,实现网络配置管理、故障诊断与恢复等运维工作的自动化,提高运维效率和准确性,减少人为失误。